画中人,是我吗?
常见一些画匠散布于景点街头,平时不太在意。前不久,带女儿外出旅游于某古镇,看到一青年在给游人画像,生意极好,与远处几个画摊的“百无聊赖”形成鲜明反差。
我和女儿驻足观看,只见一位女游客坐在小凳上,青年画匠选择其姿势和角度,手上不断变换着各种画笔。不到一刻钟,空白纸上便出现了一张精致秀气的脸庞,女游客本身脸上的雀斑不见了,代之以光鲜亮丽的皮肤以及些许明星的感觉。看得出,女游客很满意,交钱,拿画,走人。
在女儿鼓动下,我也坐在那小凳上,接受青年画匠的揣摩与游客的围观。片刻安静后,一幅素描交到手上。别说,我开始佩服面前这个青年人,他不但把我的面容特点突出出来,还巧妙运用了美图的功能,让画中人面容棱角分明,双目炯炯,斑驳的白发也变得乌黑,颇有几分情歌王子林志炫的感觉。没想到,外表平凡的自己在青年笔下竟有如此神韵。
在我们离开画摊后,女儿突然拉住我的手说:“画上的人比爸爸帅,但我不喜欢,因为不是我爸爸。”
对于女儿突如其来的一句,我感到惊讶万分,又立即承认,我早就注意到这一点了。我解释说:“不只我,包括其他游客,大家都知道实际的自己不如画出来的好看。”
我不得不告诉女儿,人是有虚荣心的,画是给别人看的,谁不想把自己的优点放大呢?
接下来的几天,不管走到哪个景点,女儿都对街头画摊格外关注,关注生意好的,也关注没生意的。女儿是学过一点绘画的,她指着远处那个晒太阳的画匠说,他的画最像。在女儿心里,这或许有点不公平,最写实的反而没人喜欢。景物可以虚构、夸张,但人物肖像,需要写实,这是幼小心灵对世界认知和评判的标准。
女儿还小,她不知道画是死的,人是活的。古镇青年画匠给人画像,看的是脸,画的是心。你敢说他没有看到女游客脸上的雀斑和我头上的白发吗?他只是视而不见,择其需要而画之。他的需要,就是游客的心。哪怕不像本人,只要投其所好,自然就“姜太公钓鱼”,愿者上钩了。
其实,何止在纸上画像,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画匠,不都在自觉不自觉地给你我画像吗?只不过,借助他人之笔描述给你的画像,到底是真是假,只能靠自己感悟了。谁不希望表扬多一点、成绩多一点呢?问题是,就在我们沉醉于“自画像”的时候,很可能会以为那就是真正的自己、优秀的自己、完美的自己。事实上,很多时候,我们都生活在自我欣赏与互相欣赏的眼光里,只看到“自画像”的光鲜亮丽,忘了问一句:“你画的人,是我吗?”
古人感叹“识人易,识己难”,说难也不难。一旦我们回归孩童的赤子之心,来观照现实,就能时刻记起自己脸上的雀斑,想起那个风度翩翩的情歌王子并不是自己,那就是正视自己的时候。
回到家后,女儿又拿出那幅素描,边看边说:“其实你们还是有点像的。比如你们都戴眼镜,颧骨都很高,也都很瘦。”我说:“可我没他帅呀,瞧我这一头白发。”女儿说:“这样也挺有艺术范儿的呀。”
父女俩相视大笑。是啊,为什么要“目眩于五色之惑”而迷失自我呢?一幅画像而已,说明不了什么问题。自己所拥有的,美的,丑的,优点,缺点,只要是真实的,就好。(李自强)